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三地教育联姻的结果是什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9-09 15:22:57


为了学生们的教育问题,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学者都是操碎了心,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们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下面是我们学大教育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三地教育联姻的结果是什么,快跟着我们学大教育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

三地“亲上加亲” 教育先来“联姻”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产业在三地的重新科学布局。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承载着平和人口合理流动、为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重任。构建起高效、通畅的区域协同机制与互动模式,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创造性的方式举办或建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学校,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优质教育体系,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纵深发展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携手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举行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会议达成的共识中提出,要将教育放在这项国家战略中的更加关键地位上,以创新的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创生与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上好学”的机会。

学校拿什么促进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加强京津冀学校间的合作,进一步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和智力保障,应是我们这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无界 三地一体

广渠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14年的持续努力,使学校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宏志教育开展20年,圆了2000多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大学梦,促进了教育公平。多年来,我们秉承着打造好人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做不选择学生的教育,因为只有把普通的学生培养好,教育才能达到“神”的地步;我们力促教育公平,在本区成立教育集团,带动了很多普通学校,同时向外辐射优质资源,比如在城乡一体化工程中与房山区石楼中学牵手,使该校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改善。

北京作为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持。作为教育人,更应该吃水不忘打井人,思考如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反哺社会。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我校秉持“教育无地界、无校界、无心界”的理念,以河北省的国家级贫困县——张家口市康保县作为合作对象,进行对口帮扶,助力三地教育一体化。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组织架构确保了我们“一校对一县”合作的长期稳定进行。今年1月,我校与康保县签订了基础教育项目合作协议,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河北省康保县人民政府和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的领导领衔组成领导小组,结成帮扶联盟。一校、一县分别签订了师资培训合同、学生交流合同、远程对接合同等。

全力帮扶 多方提升

针对广中、康保基础教育发展中教育理念不统一,教师资源配备不均衡,学生在学习理念、方法、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等问题,我们举全校之力对康保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帮扶。

精神引领。广中的发展得益于学校精神的传承:龙舟精神、亮剑精神、宏志精神以及学做好人、用生命影响生命等等,激励着这里的师生不懈地追求着高度。广中人把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带到了康保:广中党员志愿者走进康保,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是广中精神的传递。在康保一中,还设立了广渠门中学校长奖学金,鼓励学生面对贫困,自立自强。

理念更新。康保县教育局聘请我为县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在县教育局设立广中教育工作室。我多次为康保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全县中小学教师做报告,带去生命教育理念、广中素质教育实施策略,重要的是帮助当地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师生转变观念,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

教师培训。我们采取的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走出去”,即广中选拔优秀教师到康保支教,或者以讲座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交流;而“请进来”,则是充分利用广中教育集团的师资培训基地和节假日,让康保的中小学教师定期前来进修。截至目前,康保县中小学校长及中层干部共21人来到广中进行教育理念、管理技术培训;两校40多位教师结为师徒关系;康保县近60位各岗位教职工来广中学习进修。数场学科专题讲座及数百节广中教师示范课,让康保的教师们开阔了思路与眼界。同时,政府支持下的远程备课系统也将在年内开通,届时两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设施随时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

学生游学。我们在一校对一县的合作中,创新了游学方式:让康保学生走进广中,感受和享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今年4月,康保一中的25名高二学生走进广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游学活动。虽然两地教材不同,但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职员积极的生命状态,让康保学生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下一阶段,广渠门中学将致力于把广中宏志班的管理模式“嫁接”到康保县一中,促进当地学生发展。

去除边界 资源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刚刚起步。最近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些地区车通了,路顺了,卡人的边界也少了。就想,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调控资源配置,能够让三地教育也贯通起来,让课程资源共享,把培养人的渠道理顺,那我们就造福子孙了。学校既然是公共服务,教育人就应该是慈善人、公益人。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自身应该做一些去除边界的事。

像康保这样的地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连大专毕业生都没人愿去那里当教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看看那里来游学的学生,数学题做得比我们的学生还好,可一到语文课,老师问“你们都背过这几首诗吗?这些诗里哪首是诗人在非常悲伤的情况下描写对家乡思念的?”谁也说不出来——他们只会背,外语就擅长填空,什么情感、感情都谈不上。所以往往他们数理化可能会考个高分,语文、外语、文综却难达标。我们的帮扶,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改变死学、死背的学法、教法。

我们的师资优势、学生优势都是教育资源。我校先后支援了北京市若干个学校,与康保县的结对支援实际已有3年时间。但过去的交流起于民间,仅是出于好心的相帮相助。如今赶上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好时机,这是双方交流合作的红利。政府的关爱,将民间力量与政策支持有机结合,使帮扶援助力度更大。未来,“一校对一县”还要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共建公共课、学科教学资源库,共建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共建电子数据库及图书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

名校资源优势再发力

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词是疏解和疏散。

将近一年以前,名校北京八中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创办了固安分校,于2014年9月招生,生源以河北省为主。其中,固安本县人占了整个招生数的55%以上。而来自北京地区的生源家庭,则基本上是在北京买不起房子的一批人——他们的户口在北京,但人在固安居住。还有35%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外来人口但在北京无法上学——因为有关规定所要求的“五证齐全”,对他们来说确有一定难度,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北京的外围。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转战”到首都周边。今年我校招生情况就非常好,详细分析招生比例,我们欣喜地发现,其中有一批家长就是在北京务工的中端人才,他们选择把孩子送到我们这样的北京周边的优质学校来读书。而且,我校在北京大兴区还办有一所分校,承担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新机场区域老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也将有很大的可为之地。

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基础教育名校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完全能够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河北省尤其在其主要城镇发挥辐射功能,达到疏解人口和均衡三地教育发展的目的,从而尽到享有优质资源的名校的社会责任。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给疏散出来的受教育人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完全可以分担首都疏解人口的功能。

为了办好固安分校这所肩负特殊责任的学校,我们对学校的性质与定位、方向与特色、思路与途径、目标与追求进行了定义。

这所学校属民办性质。它是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大环境下,尤其是在西城区委、区政府和廊坊市委、市政府经济框架协议背景下成立的。因而,学校的创设是政府牵头,由房地产公司投资、北京八中承办,固安县教育局负责行政指导与协调。学校的管理模式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分别由来自西城区教委、北京八中、固安县教委以及房地产公司的人员构成,这是比较新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于名校办分校尤其是到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办分校,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京津冀教育一体化进程,引领地域教育发展。我们思考,北京八中有两方面工作值得借鉴:一是素质教育,八中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举起了素质教育的大旗;二是以少年班为龙头的八中教育科研。这两点是我们非常珍视的传统办学特色,强调在所办分校中要使之落地生根。

八中进行了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把学生素质构成定位于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几个方面。但这些观念能不能被分校所在当地的群众所接受,是要有思想准备的。首先,我们基于对教育对象的分析,让家长明白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考上清华北大。我们运用了一些科学方法和数据,包括通过家访,通过与八中同期学生的学业调研比较,还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与智商相关的神经综合能力分析,得出总校与分校学生的平均指数;其次是分析了我们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学习热情、学习计划等等;再其次是进行心理状况分析。结合对家长进行的同步调研,确定我们面对的学生,不管贫困还是富有,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因而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当务之急。

利用微信群和家长学校,我们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客观对待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有些学生挤“独木桥”是很难挤过去的,而现在社会已经出现“立交桥”了,走“立体交叉桥”实际上就是素质发展。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活动,比如利用春游机会组织学生到外地、郊区;每月一次把孩子们带到北京开拓眼界,让他们进博物馆、音乐厅、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主题就是鼓励创新实践,学校的首届科技节便获得河北省一等奖。我们进行了7+1的课程改革,每天最后一节课完全是兴趣小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社团。

我们的目标与追求,是出合格学生、出优秀教师、出成功经验;是学生会学习、能做事、敢竞争、善共处。只有把学校办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这里学习,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优质教育,也才能在客观上起到疏解首都人口、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

三地教育联姻的结果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在这里我们学大专家已经全部呈现给大家了,感谢学大专家的精彩分享,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精彩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敬请关注。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