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1-25 18:32:08


  政治作为文综的一门课程,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政治的学习中,哲学是比较难理解的模块,很多同学的这方面知识不太好,所以,我们应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提高。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进行学习。

  辩证唯物主义

  专题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组;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3.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2008河北高考试题)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强调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强调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的。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发展的观点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8.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一切事物发展都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注意1:量变有两种形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事物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曲折。

  矛盾的观点

  10.矛盾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12.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于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注意:(1)经常考试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2)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专题三:认识论

  15.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括号内可以视情况选择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实践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注意:如何理解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从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角度看)

  意识目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行,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历史任务)

  17.科学实验的作用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集中体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总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注意1:实践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种: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实验

  注意:教育、艺术、医生看病属于其他实践活动

  18.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也提高着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1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略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认识论范围内也可以使用,具体视材料而定)

  20.认识发展的观点

  依据:人的认识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就个人而言,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就研究世界的局部而言,人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的认识则是无限的

  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拓展和推移。

  21.认识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22.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注意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备条件”或实现认识根本任务或实现认识第一飞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注意2: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也要以分析为基础。

  (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合理想象要立足于已知事实(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根据已知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注意:突出特点在于敢于打破常规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的起实践的检验

  2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正确的知识和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邪教)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

  (不要写社会的主体。本考点是历次高考、模拟考试和一般考试的必考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有些情况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如聂耳、瞎子阿丙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3.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作用(2008年河北高考设计粮食生产问题)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者决定性作用。

  社会实践推动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社会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使用)

  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个人的活动也受社会的存在、发展制约。

  专题四:价值观

  5.价值观导向作用(必考知识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客观事物评价、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方面)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6.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正确价值观含义角度理解)

  正确解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注意1: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注意2:判断价值观的根本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定位。

  专题五:人生价值观(人生观)

  7.人生价值观原理(材料中出现模范、英雄时使用)

  (1)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社会价值)与索取(自我价值),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科教文卫发展水平等;

  人生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注1: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的。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条件,索取是贡献的保证。如果把贡献放在第一位,则是人生真正价值;反之把索取放在第一位,则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注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不是万恶的,它没有好坏之分。在经济生活里,金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合法的金钱又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

  注意3: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8.崇高理想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社会进步的贮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10.关于“创新”哲学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拓展和推移。要求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事物实现质的飞跃。

  11.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社会存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决定社会意识。

  同学们掌握了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在平时的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记住这些知识点。哲学需要我们进行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提高。最后祝大家在考试的时候取得成功。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